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通讯员 杨荣
走进杭州临平,总能遇见文学的传承故事。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携诗而行读临平——临平诗人作品分享会”启幕,60余位市、区两级文学爱好者共赴诗意之约。
自三年前临平“文学讲习所”成立,全国各地的文学大家与临平当地的优秀写作者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各种交流活动频频举办。
这次,临平诗人代表马铁女、吴银江、晨晖与知名作家、诗人沈苇、孙昌建、李郁葱组成的评审团面对面进行互动,同时也为其他参与活动的临平作家打开了视野。
临平不乏诗歌意。运河、塘栖古镇、超山梅花、良渚玉架山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褚无量、何思敬等大批名人名家,吸引了苏东坡、吴昌硕等众多雅士名流。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宋代诗僧道潜笔下,临平之美,跃然纸上。
临平的诗人,正是从这种日常功能中捕捉灵感、积累素材,写出独有的临平特质。从三位诗人的诗集中,可以读出这些韵味。
马铁女的《殷红的芙蓉花》分“时光篇”“天地篇”“情爱篇”等七个篇章,在年复一年的四季轮回中,作者着眼于大运河两岸百姓的日常生活,从本人的点滴成长感悟出发,以清新、质朴、秀丽的文字,书写家乡,大地,亲人,一生挚爱。
吴银江的《上塘河》以这条临平的母亲河为坐标,着眼于上塘河及两岸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故事,延展部分南至古海塘,北至丁山河,写所思所想所感,抒热切家乡情怀。
晨晖的《城市的风是屋顶的过客》以江南水乡为题材,书写杭州大运河人文、历史和文化景观。诗歌以行走吟咏为主线,以独特的视角进入情境创作,还原宁静悠闲的诗意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有的风貌。
这次活动邀请了专业朗诵者深情演绎三位诗人的佳作,或婉约细腻,或豪迈激昂,字句间尽显临平的风土人情与时代风貌。评审嘉宾则从诗词的本身以及诗词韵律、情感表达等维度深入剖析,为作品注入专业解读。这种“创作分享+诗歌朗诵+专业点评”的多元形式,让在场文学爱好者沉浸于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学盛宴。
“这样的分享会特别有意义!”诗人晨晖说,在交流中,能清晰看到自身不足,也能从他人创作中汲取灵感,“未来,我会多参与此类活动,深耕临平本土文脉,用诗歌讲述家乡故事,让更多人领略临平的文化魅力。”
“我们以三位诗人的作品为切入点,邀请诗坛名家为临平诗歌‘问诊把脉’。”临平区作协主席袁明华介绍,希望借助世界读书日的契机,点燃全民阅读的热情,为临平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事业注入新活力。
临平区作家协会现有会员177人,其中国家级会员9名。近年来,临平文学创作成果丰硕,在小说、网络文学、散文等多个领域佳作频出。
临平区作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学生态。每年扶持10余部文学作品,《植物先生》、《贞观幽明谭》等优秀著作相继问世。同时,通过搭建“临平文学讲习所”等平台,聘请知名作家担任导师,定期举办作品研讨、专题讲座等活动,为本土作家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舞台。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文学创作与评论的良性互动,为临平文学事业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龙泉中心小学三年级 王敏睿为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表达对辛勤园丁的深切感恩与崇高敬意,自即日起,烟台市融媒体中心大小新闻编辑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发起“画笔传情,致敬师恩”主题绘画作品征集活动,邀请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师恩,用色彩传递真情,为敬爱的老师送上一份最具童真与诚意的节日礼物。征集时间:自即日起至9
美国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日军空袭汉口后拍摄的照片 资料图片奥登 资料图片奥登在战壕中 资料图片《战地行纪》封面 资料图片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英国诗人奥登(W. H. Auden)与燕卜荪(William Empson)都在中国亲历过那一历史时期,并以诗歌形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通讯员 赵沚琦8月9日,“花城文学课”第20讲邀请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与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就“短篇小说的光辉——从契诃夫谈开去”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与分享。讲座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独家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1万。
一把刻刀、一张素纸剪刻出一幅13.42米的长卷浓缩了总长134.2公里平陆运河的壮阔图景近日,南宁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再旺耗时一年半精心创作的巨幅剪刻纸作品《龙腾运河》正式完成。这幅作品巧妙地将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及其沿线壮美广西风光融进传统剪纸技艺,让人们跟着非遗看广西。杨再旺介绍《龙
夏日是光影交织的季节,是生命蓬勃的瞬间。无论是斑驳的树影、摇曳的荷塘、热烈的骄阳,还是暮色中的蝉鸣、雨后的彩虹、街角的烟火气,都是夏日独有的温度与故事,我们期待您用镜头记录下来。《荷影》组照一 上游拍客 徐辉 摄于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花田坝子《荷影》组照二 上游拍客 徐辉 摄于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花田坝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朱浙萍眼下,一年一度的美院毕业展正在各地上演。从中央美术学院的“逐光而行”到中国美术学院的“七十二变”,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科融合”到四川美术学院的“开放的六月”,一场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毕业展,不仅是青年学子创造力的集中呈现,也在“破圈”传播中,引发线上线下持续关注,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