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女儿才15岁,上周在升旗仪式上突然晕倒,摔得手臂骨折!”诊室里,一位母亲焦急地述说,声音颤抖。原来,女孩为了考试连续熬夜,最终因血管迷走性晕厥栽倒在地。
无独有偶,68岁的陈老伯(化名)也因反复晕厥入院,检查发现竟是致命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幸而及时植入心脏除颤器才躲过一劫。
这些真实案例敲响警钟:晕厥绝非“摔一跤”那么简单,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晕厥,是一过性全脑供血不足引发的短暂意识丧失。发病时,患者突然瘫倒、肌肉松弛,通常数秒内发生,持续不超1分钟,恢复后不留后遗症。但这个看似“无害”的过程,实则暗藏杀机。
数据显示,约半数人一生中至少经历1次晕厥,5岁以上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是两大高发群体,其中心源性晕厥患者1年内死亡率高达30%,远超其他类型。
临床数据显示,反复晕厥的患儿中,80%属于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但仍有2%~3%可能是致命的心源性晕厥;约30%的老年晕厥由多种病因叠加导致,诊断难度极大。而现实中,多数晕厥患者选择“硬扛”,却不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复发甚至猝死。
在众多晕厥类型中,最“青睐”年轻人的神经介导性晕厥,占比达60%~70%。闷热的地铁里久站、看到抽血时紧张,甚至大笑过猛,都可能触发它。发病时,迷走神经突然失控,导致血管扩张、心率骤降,血压瞬间降低,大脑供血不足。不过身体往往会发出预警,如面色苍白、冷汗直冒、恶心呕吐等。
心源性晕厥虽仅占10%~20%,却是最致命的类型。当心脏出现严重问题,无论是致命的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还是主动脉瓣狭窄等结构性病变,都可能导致泵血不足,引发脑缺血。这类晕厥往往毫无征兆,发作时常伴有胸痛、心悸,有心脏病家族史者更需警惕,因为它可能是猝死的“前兆”。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则是老年人的“起身危机”。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退化,老人从久坐或久蹲状态突然站起时,血压可能“跟不上节奏”。夏季脱水、降压药过量服用,都会加重风险。简单自测:站立3分钟内,若收缩压下降超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10mmHg,就需引起重视。
面对晕厥,科学应对才能化险为夷。发现有人晕厥,应第一时间让患者平卧,抬高双腿促进血液回流;切勿盲目掐人中或喂水,避免误吸风险。若意识丧失超5分钟,或伴有抽搐、胸痛,立即拨打120!
精准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心电图和动态监测能捕捉心律失常线索;直立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金标准”;心脏超声可排查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需因人而异: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可通过靠墙站立训练增强血管调节能力;心源性晕厥可能需要植入起搏器等;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则可适量补盐、调整降压药剂量。
预防胜于治疗。青少年要避免久站、保证睡眠;中青年人需定期体检;老年人起床时遵循“三个30秒”法——醒后躺30秒,坐起停30秒,床边站30秒。此外,随身携带含病史信息的急救卡,也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护航。
晕厥如同身体的“黄色警报”,一次看似普通的晕倒,可能是心脏骤停的前兆。记住:一次及时的诊断、一份规范的治疗,或许就能改写生命的轨迹。
(本文由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内科吴梅琼撰稿)
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为提升公众对前列腺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早筛早诊意识,7月1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薛力教授与媒体展开深入交流,围绕前列腺癌的发病趋势、诊疗技术与治疗策略进行科普分享。前列腺癌发病形势严峻 地区差异显著薛力教授援引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强调,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
旨在通过限制糖分“饿死”肿瘤的饮食或治疗策略,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风险。7月15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杂志(Cell)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邝栋明教授、魏瑗副教授团队的重磅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低碳饮食、抑制葡萄糖代谢,可能导致TRAIL通过外泌体传递到肺部,显著增加肿瘤肺转移风
7月14日,河南省辉县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7月13日,有患者家属反映辉县市人民医院给患者发放过期药品引发质疑。辉县市卫健委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开展全面调查。经查,该院介入科存在药品管理漏洞,相关工作人员未严格执行医院给药制度,将一瓶过期药品发放给病人家属,CT室当值工作人员核对药品时,
怀化日报全媒体讯 近日,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夏先生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情真意切地说道:“太感谢你们了!这个长在腭上的‘疙瘩’困扰我太久了,是你们用精湛的技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患者一个月前发现腭部长了一个不痛不痒的肿物,虽然不疼,但这个“不速之客”的存在却像一块
【来源:劳动观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由我国近视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褚仁远教授于1973年开设,期间,创建了国内首个“隐形眼镜专科门诊”,1994年成立屈光专科,2002年视光中心在宝庆路成立。建有国家卫健委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亚太地区ICL培训中心、亚太国际屈光手术与SMILE培训中心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说法:“抑郁症就是想太多,坚强点就好了”“只有经历重大打击的人才会抑郁”……这些看似有道理的“经验之谈”,其实正在悄悄误导我们对抑郁症的认知。作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疾病,抑郁症的真相需要用更科学视角来解读。谣言一:抑郁症是“矫情病”,熬过去就好很多人觉得抑郁症患者只是“心理脆弱”,但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