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说法:“抑郁症就是想太多,坚强点就好了”“只有经历重大打击的人才会抑郁”……这些看似有道理的“经验之谈”,其实正在悄悄误导我们对抑郁症的认知。作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疾病,抑郁症的真相需要用更科学视角来解读。
谣言一:抑郁症是“矫情病”,熬过去就好
很多人觉得抑郁症患者只是“心理脆弱”,但抑郁患者大脑的生理变化早已揭示真相:负责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层,就像一台运转不畅的发动机,神经信号传递效率比常人低20%~30%。这就好比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而导致自身无法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一样,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失调源于大脑“情绪调节器”的器质性故障——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浓度低于正常水平。这种情况下,大脑的情绪调节功能就会“罢工”,仅凭意志力是很难恢复正常的。
谣言二:只有经历重大创伤才会抑郁
电视剧里常有“遭遇背叛或是失去亲人后患上抑郁症”的情节,但现实中超过六成患者并没有经历过生活巨变。就像有人天生容易过敏,抑郁症的发生可能源于遗传基因的“易感性”: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患病风险要远高于常人。此外,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身体慢性炎症等,也会悄悄损伤大脑的情绪调节中枢,若长期不进行干预,最终会导致自我情绪崩溃。
谣言三:抑郁症患者就是消极厌世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都表现为消极厌世,有些患者外表上看起来积极向上、笑容满面,但实际上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抑郁情绪,这就是“微笑抑郁”,也被称为“阳光型抑郁”。他们用超强自制力维持正常生活,完美社交面具掩盖内心崩溃。很多患者甚至会过度强迫自己积极,强颜欢笑参加聚会,反复自我激励,这样反而会加速心理能量的消耗。
谣言四:吃药会让人“变傻”
“是药三分毒”的观念让很多人抗拒治疗。其实,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长期服药不会直接导致智力下降。抗抑郁药物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不仅不会损害认知功能,反而有助于恢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比如研究已证实,SSRI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可提升大脑认知功能,增强言语记忆。针对轻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患者,临床中常用更具安全性的中成药治疗,比如创新中药解郁除烦胶囊。该药具有化痰解郁、清热除烦的功效,在改善精神抑郁、心绪不宁等抑郁焦虑症状的同时,可缓解胸脘痞闷、咽中如有异物、大便秘结、口苦咽干等躯体症状,适宜容易受负面情绪影响,或者由于睡眠障碍导致出现其他情绪问题的人群长期服用,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
谣言五:走出抑郁靠的是“强大的内心”
心理调节固然重要,但对中度以上抑郁症来说,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才能达到显著疗效。抑郁症本质上是“大脑生病了”,需要多维度的科学干预:药物修复神经递质失衡,心理治疗调整认知模式,就像治疗高血压需要服药+生活方式调整,缺一不可。
破除这些谣言,需要医学科普的利剑,更需要每个人放下偏见。当我们放下“抑郁症是心理问题”的偏见,就会发现它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需要科学对待的身体疾病。及时采取科学手段,才能让心灵真正走出黑暗。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5年8月25日辟 谣“医保新政下退休人员每月500元返款”相关信息系谣言详情:近日,有网民发布题为《医保新政下退休人员每月500元返款与门诊自费的经济学分析》的文章,声称“北京时间2025年8月初,国家医疗保障局联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关于优化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结构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内科专 刊 作者| 郑玉玲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玉玲 全国名中医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摘 要• 肝癌发病是因正气亏损而导致痰、瘀、热、毒等邪气凝聚,是因虚而致实,因虚而患病,总的病性为虚实夹杂。而正虚为本、邪毒为标,多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骆亲亲 鲁美丽 记者 杨子宸8月6日早晨,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大厅如往常一样繁忙有序。调度员盛奕阳迅速接起电话:“你好,急救中心!请问事发地点在哪里?”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了焦急与恐慌:“喂!救护车!有工人叫不应了,在抽搐!人在地下室,我上来打电话的,地下室没信号……”关键信息瞬间
8月11日,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脑激活专科(MDT)诊疗中心”并开诊。该诊疗中心主要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简称“MDT”)模式为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功能恢复提供有效、精准治疗的特色专科。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脑血管病作为我国多发病、常见病,其危害具有长期性、多维性、灾难性特点。对患者而言,可导致
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为提升公众对前列腺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早筛早诊意识,7月1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薛力教授与媒体展开深入交流,围绕前列腺癌的发病趋势、诊疗技术与治疗策略进行科普分享。前列腺癌发病形势严峻 地区差异显著薛力教授援引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强调,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
旨在通过限制糖分“饿死”肿瘤的饮食或治疗策略,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风险。7月15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杂志(Cell)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邝栋明教授、魏瑗副教授团队的重磅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低碳饮食、抑制葡萄糖代谢,可能导致TRAIL通过外泌体传递到肺部,显著增加肿瘤肺转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