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泉州湾的六胜塔,自宋元以来就是船舶进出港所参考的航标。
张梓昌摄
占地球70.8%表面积的海洋,孕育了生命、促进了发展、连通了世界,强有力地塑造了人类文明。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向海进军、探索深蓝的脚步,在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明。
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兼具的东方大国,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历经数千年的碰撞和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底色。而今,建设海洋强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更是使中华海洋文明的发展迎来重要历史机遇。
戴民汉院士主编的海洋通识读本《海洋文化十八讲》(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旨在系统而深入地介绍海洋知识与海洋文化,阐述海洋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让更多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进而激发探索海洋、经略海洋的热情。
全书从海洋科学、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维度观照海洋,“解剖”海洋,处处彰显文理融合之美。书中既讲述海洋的起源与演化,介绍海洋的自然特性及功能,也带读者感受文明进程中的“海洋力量”,认识海洋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还把镜头拉到当下,小到餐桌上的海鲜,大到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呈现海洋与当代社会千丝万缕的关联。
“泰坦尼克”号邮轮沉入北大西洋后,它的残骸找寻过程,如何见证海洋观测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在这一过程中,水声通信技术起到什么作用?从“鱼盐之利”到“耕海牧渔”,从海上贸易到海滨旅游,人们不断发掘海洋新的经济价值。如今,“可持续蓝色经济”的提出又有怎样的时代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的报告指出,公海渔业已遍及约48%的公海面积,其中有1/3的种群已被过度捕捞,公海捕鱼的“公地悲剧”如何破解?借助这一个个生动案例,读者带着问题进入知识的海洋,更能理解海洋何以被称为是地球宜居性的命脉,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是重大科学发现与新理论的孕育地。如今,海洋已经成为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后,世界各国关注的又一热点议题。
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海洋强国的根基,是海洋强国的动力。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打开通往大海的那扇窗,更好认识海洋价值,感悟海洋文化,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全球视野,激发更加蓬勃的向海图强的创新能力和行动自觉。
(作者为厦门大学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来源:经开发布】7月16日-18日,“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2025张家口第四届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巡演在市民广场成功举办。连续三晚的文化盛宴,以歌舞、戏曲、器乐等多种形式演绎百姓故事,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掌声雷动,让市民近距离领略了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本周,“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
王毅帆 杨兴东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赛场上,正上演着一场超越胜负的文化盛宴。扬州队11位非遗修脚师傅身穿应援服,拼出“精修过的脚踢不出臭球”的俏皮口号;泰州百名啦啦队成员头戴京剧凤冠,舞动戏曲韵律;常州与徐州更是搬出“恐龙军团”,掀起史前文化对决……这些看似“脑洞大开”的应援,实则揭开了一
扬子晚报网7月19日讯(通讯员 黄敏 记者 张可)连日来,南京持续遭遇高温“烘烤”,在烈日“炙烤”考验下,生活垃圾极易腐败产生异味,垃圾分类亭房的清洁维护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鼓楼区城管部门创新“执法+环卫”联动模式,启动高温天气垃圾分类亭房专项清洗行动,以精细化治理守护城市文明窗口。在社区垃
图为位于泉州湾的六胜塔,自宋元以来就是船舶进出港所参考的航标。张梓昌摄占地球70.8%表面积的海洋,孕育了生命、促进了发展、连通了世界,强有力地塑造了人类文明。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向海进军、探索深蓝的脚步,在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洋文明。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兼具的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在便捷人们出行的同时,滥用远光灯导致的“强光眩目”问题日益突出,备受诟病。车辆灯光是道路交通的“语言”。滥用远光灯损人不利己,既威胁他人安全,也增加自身事故风险。其根源之一在于部分驾驶员存在“权利滥用”心态——在公共道路上过度追求自身便利,忽视他人安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小枢 李 峰 高 樯 杨唯伟 曹立萍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梓潼当晨曦的第一缕光掠过陇中高原,定西在岁月的褶皱里舒展身姿。这片浸润着渭河源头甘露的土地,充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不乏华夏文明千年沉淀的瑰宝。从苍茫林海到雕梁画栋,从潺潺溪流到艺术殿堂,定西以山水为纸、文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