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中腹地的青山秀水间,一座青石垒砌的明代古寨已守望600余载春秋。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詹家屯村,这个承载着大明遗风的传统村落,以四合院群落为骨、屯堡文化为魂,宛如一部镌刻在时光长卷中的活态史书,向世人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明洪武年间征南大军的马蹄声,惊醒了云贵高原的晨雾。随傅友德南征的詹嗣宗、叶信禄率军民屯驻蒋塘河畔,随着岁月流转,这支以詹、叶两姓为主的屯军后裔择吉地筑寨,将辗转迁徙的艰辛化作"辗家屯"的沧桑印记,又在时光流转中沉淀为今日的"詹家屯"。
詹家屯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村内古建筑群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蜿蜒的青石巷陌如岁月织就的经纬,在错落的古墙间纵横延伸,风化剥蚀的院墙上苔痕浸染,每一道裂痕都沉淀着时光的重量。
穿过寨门,十余栋保存相对完好的四合院次第展开,这些以石为骨、以木为魂的屯堡民居,粗粝的玄武岩墙体凝结着冷兵器时代的防御智慧,精雕细镂的窗棂门楣间却流转着江南园林的灵秀气韵——它们是戍边将士用烽火淬炼的军事堡垒,更是匠人将中原建筑艺术嫁接在黔中大地后绽放的绚丽之花。
当铿锵锣鼓划破山间寂静,彩绘面具下的屯堡汉子正演绎着关乎忠义的永恒命题。詹家屯地戏自明初传承至今,"大门戏"与"小门戏"各表忠义春秋。2006年,以詹家屯地戏队为代表的屯堡地戏艺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启了这项传统艺术的系统性保护进程。
在非遗传承实践中,詹家屯地戏队始终秉持着双重使命:既要完整保存地戏的表演程式与技艺传承,更要着力弘扬其承载的"忠义"文化精髓。通过代际传承与日常教化,使忠勇节义的精神品格既作为地戏表演的灵魂支撑,更升华为凝聚村落共同体的精神图腾。
忠义长歌贯古今,文脉千年启新章。忠与义不仅是地戏艺术的精神内核,更是詹家屯村传承数百年的文化根脉,在当代乡村振兴中持续焕发着独特的凝聚力。
今日詹家屯,古戏台上依然回响着《三国》《岳传》的铿锵唱词,花灯戏里摇曳着江淮古韵的绰约风姿。十余栋四合院挂上了重点文保单位的铭牌,古驿道旁新立的非遗传承基地正培育着新一代地戏传人。当"忠义"精神遇见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这座活着的明代博物馆正在书写新的传奇——用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让传统村落焕发现代生机。
600年风云激荡,詹家屯人守护的不只是青石古巷与雕花窗棂,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永恒传承。在这里,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家国情怀,每一声地戏唱腔都激荡着忠义之魂。当非遗保护遇上乡村振兴,这座忠义古屯正以文化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挥毫泼墨,续写着崭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屠琪
一审/王远柏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
道在笔墨绘气象,写意精神立风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大师列传》(第五季)《张立辰:道在笔墨 写意精神》将于7月27日在总台央视科教频道(CCTV-10)21:50档播出,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本集聚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美院教授张立辰的艺术创作之路。他自幼热爱艺术,转益多师,精研大写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姜赟 通讯员 宋庆庆 俞霄日前,2025年“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服务项目”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筑梦,智守未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科学教育的课堂搬进乡村、社区、场馆和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融合科学家精神传承与科学探索、职业启蒙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了100余名小朋友参与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亲自为南科大附中的8位2025级本科新生颁发南科大录取通知书,并为2位南科大附中“首届薛其坤班”毕业生代表颁发亲笔签名的“薛其坤班”毕业证书。“在南科大,你们要幸福地学习、快乐地成长”“看到你们,就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深圳的希望。
湘西少年的雪域情缘—李茂蓬从进军西藏到建设西藏,十八军将士用青春与牺牲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这是一段段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一部部镌刻在雪山之巅的英雄史诗,在老战士的深情讲述中,再现了他们用生命丈量雪域高原的壮烈征程。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以十八军老战士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为引领,进
【来源:经开发布】7月16日-18日,“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2025张家口第四届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巡演在市民广场成功举办。连续三晚的文化盛宴,以歌舞、戏曲、器乐等多种形式演绎百姓故事,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掌声雷动,让市民近距离领略了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本周,“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
王毅帆 杨兴东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赛场上,正上演着一场超越胜负的文化盛宴。扬州队11位非遗修脚师傅身穿应援服,拼出“精修过的脚踢不出臭球”的俏皮口号;泰州百名啦啦队成员头戴京剧凤冠,舞动戏曲韵律;常州与徐州更是搬出“恐龙军团”,掀起史前文化对决……这些看似“脑洞大开”的应援,实则揭开了一